中午搜了下小红书,怨念的情绪随处可见,很多人都说写不完。很多人说好消息是今年没认真学,因为学了的和没学一样。
很多人问我笔试要注意什么,我之前的文章反复写过很多次,保证把你会的做完。当你最后连续蒙10个BC时,算是底线都没做到吧。我估计那些题你当时已经慌了,看着哪个都难。但你信不信,等明年的考生拿到今年真题备考时,依然觉得难度不过如此。
也许这就是管理者最基本要求的素质:
你必须有极强的记录性和自我控制力,确保在规定的时间干计划预期的事。你必须有极强的判断力,知道根据自己的能力,决定哪些题死磕哪些题放弃。你必须在逆境中知道取舍,什么都想要就什么都得不到。最后,你还要有极强的心理调节能力,否则下午写英语时,估计你还在回味上午的表现是不是这一年又白干了。
有很多人的模考方式从一开始就是注定错误的:
过于关注正确率,而没有严格要求时间。造成有的数学真题50分钟,有的80分钟。要知道你平时的联系是没有巨大的心理压力的,你明知道正式考试不能允许你80分钟,甚至60分钟你就已经慌了无法思考了,但模考时依然没有严格规定时间,而过于看重毫无意义的正确率。而正确的做法,每一次模考我都严格规定好2小时45分钟的3科时间规划,60分钟45分钟60分钟,绝不超1分钟。
还有很多人参与几次模考飘了:
我不想说辅导班模考必然有一些套路,但很显然很多人有点单纯。你报哪家机构的辅导,必然在这家模考会呈现出成绩越来越好的态势。课程的内容和技巧必然是以过去的真题、他们的模考题为基础,会使得你感觉自己的成绩在不断上升,提升授课满意度。这就是为什么自己备考的,往往觉得正式考试和平时差别不大。而报辅导班的,总觉得平时超神,真考试直接傻,平时学的和考试考的完全无关一样。
所以聪明点的玩法应该是如果你看了A老师或辅导班的课程,他们的模考你可以完全无视,直接去参与B,C辅导老师或辅导班的模考,这才可能了解到自己真正的实力。作为未来的管理者,这点套路识别能力还是应该有的吧。
当然,作为未来的管理者,一个重要的品质是保持乐观,反正你难他也难,大家进了一个学校的考场,最后看的是排名,考多少分并没有任何意义。你就算考150,只要考150以上的人没够招生人数,你照样有机会上岸。每年都有一些人考完就放弃的,哪怕以前提前面试,有人笔试完了觉得一定过不了线直接放弃后续的体检等安排了,结果发现有的学校直接国家线了,有的学校录取的线比国家线还低,那些放弃的人真是就差坚持到最后一步。
每年这个时间文章发出后,会引发一批放弃者取关,还没面试了你是不是取关的也太早了啊。明天晚上,聊一下面试备考。尤其是清华、北大的申请者必来。
原创文章,作者:方楠,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fnbj.com/66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