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光华MBA2023画像出炉,互联网背景一家独大

上周末,北大召开了线下宣讲会,在现场发布的招生宣传册中看到了最近一届的情况,目前该宣传册PDF在北大网站还没有找到下载路径(往年按说都有了)。根据这些信息,从个人观点谈一些分析。

今年招生数据最大的变化是把全日制和非全日制数据分开了,这个事北大一直以来也不明原因的是一直没干的,因为这2个项目之间的人群画像其实重合度很低,混一起就是很容易误导,今年分开算是好事,与时俱进。

第一个明显的趋势,看得出互联网行业全面占领了录取主流,超过了4成,而金融行业则已经跌到了历史最低点。无论是全日制还是非全日制都是。而MBA早期的时候,基本是金融、互联网各三分之一,房地产能源医疗等占据剩下的大多数。我们不好说是不是金融背景的申请人是不考MBA了,还是说考不上MBA了,但金融背景人数的衰减,意味着北大的平均招生质量很可能已经在下滑了。

根据过去几年的情况,在双offer的情况下,优先考虑清华的比例大约在7-8成。而如果按照行业划分,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也很明显,金融行业可能选清华北大的差别并不大,但互联网背景、工科背景的,优先选择清华的比例绝对在8成以上。这意味着如果现在市场的主流申请人互联网背景是绝对优势的话,北大的互联网人绝大多数的确是清华没考上的,两校生源的综合差距在拉大。

当然,综合背景在招生宣传中并没有太大用,学校最需要的还是拿得出手的头部成功人士,以及学员个人的影响力上,这点上北大背景的平均实力则强的多。互联网人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在个人观察中,典型的互联网人更倾向清华,即技术背景突出,或一直在互联网行业大厂的产品、商分等。而新兴的个人IP互联网背景更倾向北大,比如各路自媒体大小IP,或以产品运营为主的非技术背景人群。我们去年也做过一个尴尬的统计,在面试录取结果公布后,在小红书炫耀录取通知书,甚至专门开个新账号做自媒体运营的,北大大概20多人,清华只有3个人。而立即开始搞所谓的分享、辅导、招生、这一套孵化变现的,北大和清华的比例超过10比1,可见北大人对个人IP的运作和变现是更为热衷的,而清华更多可能是大厂上班族,没空搞这些东西。这也意味着,北大的上限更高,没准哪个IP就火了,打工毕竟还是螺丝钉。清华的下限更高,无论是学历背景还是工作履历,未来发展总体还是更平稳有保证。

第二,无论北大走势如何都是和自己比,和其他所有中国其他高校比,学员的背景和工作层级还是有着巨大的鸿沟,官方公布的学员收入看,依然高居不下,非全日制中位数达到83万。实际情况中,60万以下的同学占比不到10%,上万申请人中最终上岸不到40人。北大依然是中国所有商业精英的顶级追求,不是网络上自媒体宣传的报个辅导就一定能上的学校。由于北大背景同学在网络上的宣传过多,反而造成了一种是个人,努力一下就能上北大的错觉,把辅导班当许愿池对待。从申请角度,如果个人学历一般,再没有特别突出的特点,那收入80万以下都可以列为概率极低的情况。现在能有大量从业者满足这个收入的,的确也就是互联网背景为主了,金融在降薪后只有头部从业者能拿到。

第三,从学历背景方面,北大方面只能说尚可,对学历的态度看得不是很重。从全日制来看,985比例不到20%,211两财一贸和地板211差距太大,不好判断,但总体来讲,这个比例意味着真正的学霸比例是很低的,学习能力依然与北大其他普研生有巨大差距,想为MBA正名还是任重道远。全日制我认为学习能力还是应该要看重的。非全方面,双非约30%,这个比例我认为是合理的,也是高收入人群比例的主要贡献者。普通人肯定也有商业方面突出的人才,30%的比例完全可以给这些人空间。而对面清华约90%都是名校背景,还是会错失一些很优秀的人。优秀和学历的相关性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

最后,从创业角度,无论是清华还是北大,可以看到创业背景的录取人比例都非常低,甚至远远低于我们辅导班遇到的评估人群。鼓励创业更多还是停留在说说而已,当然,整体创业者的申请重视态度和职业化能力可以说是最差的,工作繁忙,不会申请乱写短文也是常态,但这些人的确是有商业经营的经验和能力的。

原创文章,作者:方楠,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fnbj.com/6456.html

(0)
上一篇 2023年4月21日 10:22:25 10:22
下一篇 2023年5月5日 20:09:37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