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倒退个5-6年,你知道名校MBA提前面试是什么时候开始吗?科普一下,一线学校在5月份启动,其他学校在7月份启动。从6月到10月的提前面试周期,已经是完全富裕的了。每年学校会在3月份4月份进行上一年招生的笔试收尾工作和入学流程工作,5月份开始下一年的招生。对申请学生而言,基本上3-4月份已经是能力积累阶段,5月后开始各校申请。
这几年似乎仿佛陷入一个黑洞,清北复交每年都有一家跳出来不断的把时间往前推半个月左右,今年更是已经推到了正月十五之前,清华五道口、上海交大的老师们赶着过节加班的也要推出来,真是已经推到极限了。按这个趋势要是不停,明年估计年前就能开始招生了。
早报名能更容易获得通过吗?这是很多申请者都在问的问题。很多辅导班和学校都会暗示早申请会更有机会,但实际上,没有任何一家学校至今公布明确的早报名批次的录取人数或录取率是高于后期批次的,哪怕是高于一点点。在我们统计中,早期批次更是大量“待定等待”结果的重灾区,而最终结果,还是要等到10月份要跟所有批次基本都结束后,学校统一筛选。
那学校招生越来越早的意义在哪呢?以下是个人观点。首先,MBA市场,尤其是名校MBA招生市场已经呈现瓶颈下滑趋势,从2015-2020的这些年,MBA的爆发式增长是史无前例的,让各一线学校的学费都从10几万一路涨到了40万甚至50万。而随着当下的不用细谈的经济情况,显然报考者增量已经不够,换句话说,掏得起钱的人没有了明显的增量,那名校MBA的招生就成了存量竞争。
由于MBA锦上添花的属性实MBA早就分为两个市场,一个是名校市场,是一群不缺学历的人争夺,一方面是学历市场,基本就是拼学费价格战,解决大多数普通人的学历问题。在当前失业频频的市场情况下,学历市场丝毫不受影响,待业的人考公务员、考研究生、考MBA更是不断上升新高,而名校市场则由于企业中高层管理者的收入下降,未来不确定性强,趋势已经下滑。
百度是一个平台,虽然不能代表全部,也有一定的指标意义。我们可以看到,搜索MBA的人数,甚至未列的MBA普通用户关注的问题关键词(如MBA学费、MBA报考条件等)几乎没有下降,而搜索清北复交的指数,却都下降了30%。在结合我们之前不久的一篇文章(经济下行,是全力保住工作、还是读书充电未雨绸缪?MBA申请者意愿调查),里边有投票在当前的经济情况下,是否还会考最贵的名校,有30%左右的人已经打算保住工作,不打算强求了。这也与网络的搜索指数不谋而合。
在存量市场的竞争中,为什么不断提早劝人报名有用呢。有两点原因:第一点,大多数人在人生的关键决策中,都是一鼓作气再而衰的。每年过年时期打算在今年全力以赴的,到10月份绝对不足50%,很多人因为各种各样的事就光说不练,荒废度日了。人本身就是需要不断的动力和节点推动的,根据我们过去的统计,有很多意志不坚定打算放弃的人,后来一旦坚持或者在放弃前考上了,后续的努力和成就并不比意志坚定的人差。既然优秀的意志坚定的人没这么多,那有能力的人,终归还是要尽可能让他们早报名的。这点辅导班也是同理,自己决心考的人,没有放弃成本,不出三个月就放弃一大半,最多是裸考了。早期报名会大大降低一个人当年备考的放弃概率。从这个角度考虑,如果告诉一些人,5月份开始第一批申请,估计到时真的就没啥人了,越早越好。第二点,各个学校只所以不断向前,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任何备考者,只要考上第一个学校以后,人的惰性都会出来,虽然一部分可能还会争取其他学校,但基本都是裸考对待了。而且在疫情的不确定性下,放弃争取其他学校是非常正常的。举个例子,已经过了北大的,是不是申请清华时跟重视,甚至保证至少同等重视呢,如果遇到疫情需要很麻烦的手续,是否还乐意等呢。至少有一些人,是不乐意的,复旦交大也是同理。第三点,一线名校提前时间点,也有更多的时间抓到普通学校的大鱼。每年都有一些学员可能申请过晚或其他因素屈居二线学校,而目前笔试刚过,入学要到9月。如果在五六月就能获得清北复交的offer,只是等一年而已,那这个群体基本都乐意再考一年再试一次。这对于人大、上财、同济等校是巨大的抢人压力。每年各校的第一批,基本都是“有丰富经验”的备考者。最后一点,今年各行各业都有裁员压力,尤其是互联网大厂裁员爆料不断,互联网这批人是申请大军,不安定的工作状态会让更多人无暇申请,越早启动,越有利于抓住这批用户。
金融、互联网的高级打工者,与其他行业的高管是申请的主力人群。近2年很显然互联网风光无限的日子过去了,大厂项目经理、战略财务线的申请一直是一线城市的名校的申请主力。这部分目前各裁员的消息不断,各校估计今年的学费肯定是涨不上去了,但历史上商学院也从来没有降学费的先例。涨的最猛的股市、房市都有,学费还真没有。从这个角度,不出意外的话,今年的互联网的录取人数会是小幅下降,金融重新排到第一。但互联网申请人可能跌的更多,难度可能还会下降。大伙都没钱申请的时候,谁能申请反而是抄底,对于往年背景差的不多的人,也许是一个机会。之前薪酬如果是申请人大的平均水平,数字如果不变估计今年都够清北的平均水平了,不排除前几年上人大的,非全日制的,也许坚持坚持,以后的背景都有清北一战的机会了。
原创文章,作者:方楠,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fnbj.com/61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