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5日,复旦MBA和上交MBA在同一天召开宣讲会,可以说是上海滩MBA竞争态势的缩影。通过招生政策,我希望寻求一些趋势的解读,为MBA备考者更好的看清自己所适合的项目。
要点1:关于提前面试重要性的对比
复旦今年强调全员提前面试,背景优秀和良好的进入面试,一般的淘汰。可以理解为不参加提前面试,基本你就无缘复旦了。
而交大则只写原则性需要参加提前面试,根据往年情况,不参加提前面试,笔试后进行面试进入交大也是非常可能的。因此对于交大来讲,如果竞争市场不是高度激烈,参加提前面试的重要性就远低于复旦。背景不强,笔试制胜,在交大是完全可能的。
从两校参与宣讲会的人群来看,复旦的女性多不少,同时很多具备突出的形象气质,有企业管理者的整体感觉,这点上明显强于交大。交大的整体年龄偏小,男生更多,更多是希望通过MBA提升收入的人群。
要点2:对于笔试能力重要性的要求
复旦分为ABC三个线,并且没有国家线承诺。刚刚结束的一年,分别为220,205,175,更为夸张是单科线的英语要求分别为80,70,60,这还能砍掉很多总分过了的人。可以说如果你的英语不行到不了60分,复旦基本就没戏了。很对人仔细研究复旦会发现还有一个D线130分就够,我不对这个项目深入评价。但如果你只是个普通的申请者,这个线跟你不会有什么关系。
对比之下,交大对于面试优秀的申请者,则支持国家线直接录取,且有三分之二的名额是这样录取的。其他人则按照笔试分+面试分+附加分进行排序。对于背景优秀的人来讲,交大的笔试要求远远低于复旦。但如果你是笔试突出的人,考上交大又比复旦更难,因为复旦至少考到220的A线就可以,交大在面试分上只要不想收人,你考多少都不够。
要点3:两个学校的收人风格和级别
在宣讲会来看,2个学校4个分享学员,全部是外企背景,充分体现了复旦交大仍然是外企导向非常强的。并且复旦的风格更重一些。他们良好的职业化程度,形象气质沟通表达上的优势,仍然是学校看重的。但同样的,外企的缺点在于基层收入相对更高,但中层收入不高,天花板又注定很难走向高层。复旦和交大在宣传册上都没有公布考上MBA学员的年薪情况,交大甚至在宣传册都没提MBA学员的背景情况。但在宣讲会中,交大的招生老师说在职班薪酬在38万左右。这和外企中层级别的平均值非常接近,我估计复旦在40-45万之间。要求笔试成绩越多,录取者的年薪就肯定相对更低,在这点北京和上海的对比之下会更明显。清北人只要求国家线后,年薪水平可以说一路上升。
要点4:恐怖的收人数量
复旦要收800人,交大650人。如果不算全日制两个学校各100人,交大一个班在深圳,在职班两个学校就要收1200人!在北京,清华北大人大三个学校在职也就收800多人,勉强超过复旦一个学校!
首先这对于上海其他高校是一个灾难,由于上海优质生源外企背景很多,本身很多优秀的顶尖人才会考虑留学或中外合办项目,造成一些分流。复旦交大要招到足够优秀的学生已经要扩充到长三角区域。招生数量的扩张,会使得原来已经收人困难的其他MBA项目进一步下探生源质量,甚至面临无人可来的情况。这个冲击最大的,应该是上财,同济了。
从这个角度,以后上海滩的MBA,如果不是复旦交大,基本更没办法提了,即使是复旦交大,其学历的竞争力价值也会大幅度下降。招生人数和口碑质量成反比是必然的规律。你不可能指望收800学生的质量,还能和收400人时去相比不下降。从这个角度,如果拿下清北offer,长期角度会比复旦交大更有价值。
——-清北复交人的跨地域考量——–
在火车提速之后,北京上海的时间成本更低了。北京地区的人去上海上学,上海地区的去北京上学变得更为可能,如此考虑的人也越来越多。也因此,在不考虑地域因素的情况下,我们分析一下哪些人适合对应的学校项目。
从大宏观上看,目前清北人的竞争比复交激烈。从实际上来看,北京地区的申请者申请上海地区名校很容易拿到offer,反之则难度非常大。北京地区的优势是薪酬和级别更高,在背景上更好的产生优势,虽然面试能力不占优势,但还是能通过。反之上海地区的外企背景,普遍有天花板和收入不高的问题,虽然职业化素质和面试更强,但很多时候都进不了面试。
对于外企相关,在北京能上清北的比例在下降,平均年薪接近70,这个级别的外企申请者比例并不多。在北京,北大更看重有国际化背景的学生,但并不一定是在外企。外企的天花板和薪酬级别,是申请清北的最大困难点。也因此,在北京对于经理级别,年薪30-40左右的申请者,复旦交大会比清北现实很多。在能考上复旦和人大的情况下,以事业为重的人更可能考虑复旦这个选择。反之上海地区如果薪酬尚可学历非常突出,争取清华可以作为一个选项。
对于金融相关,关于金融中心之争不发表意见,但清北金融申请者比例和质量明显更有优势。如果年薪超过60甚至80,上海的同学就可以更多的考虑北京的选项,扩充在北京的人脉。当然,异地考北京学校,这个时候清华是最好的选择,有针对异地生的班级设置。
对于创业,民企,建议还是多利用本地资源,异地并非最好的选择。无止境的加班和会议估计也不允许异地求学。而不在北京也不在上海的同学,这个时候就要根据自己的水平和级别来定位选择。 相对来讲,背景强优先考虑背景,学习能力强考虑上海。
希望逆袭,能考上就行的人,策略如何呢?
综合背景相对差,如何选择?先申请人大,人大过了就是国家线了。同时申请复旦,复旦进了面试,就等于最差的结果,也能够以高分录取。如果复旦没进面试,就交大拼分。
学历相对差,如何选择?先试北大,再试复旦。都不行,人大,最后交大拼分。
面试相对差,如何选择?在同等级别和收入的情况下,上海地区的面试能力更强,面试相对不强的人可以多尝试清华,人大。
全日制好像没提?我认为所有考全日制的人,清北复交都应先申请再说,完。
北京地区的政策细则都还没出,拭目以待。
原创文章,作者:方楠,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fnbj.com/4770.html